Sci. China Chem.两篇文章入选“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两篇文章入选
“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Pengcheng Huang, Wei Liu, Zhihai He, Chong Xiao, Tao Yao, Youming Zou, Chengming Wang, Zeming Qi, Wei Tong, Bicai Pan, Shiqiang Wei, Yi Xie
Sci. China Chem., 2018, 9, 1187-1196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对固氮反应的人工模拟和探索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目前,产业化的Harber-Bosch反应需要经历高温高压条件才能实现从氮气分子到氨气分子的转变,如何降低甚至替代此过程对燃料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一直是科学家们思索的问题。谢毅院士和肖翀教授等通过将非贵金属Cu单原子负载在化学稳定性强、分子结构可调且廉价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氮化碳表面,实现了其在常温常压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固氮反应,产率达到186 μmol g-1 h-1,是未负载的氮化碳性能的七倍多。作者还通过HAADF-STEM成像、XAFS表征和ESR实验等对其单分散特性、作用机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该方法因为氨气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其他相关光催化剂的设计和性能调控起到了指导作用而受到同行广泛关注。
肖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和2009年于中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5年于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7月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17年2月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2016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近年来一直从事低维固体化学的研究,通过固体化学、凝聚态物理和近代物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调节低维固体的电子、声子及自旋结构,优化其输运性质,实现低维无机固体在能源转换领域的应用。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升为正教授,2000年入选长江特聘教授;201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曾担任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Nano Research Award,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分别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研究方向:基于电、声调制的无机功能固体的设计与性能。
Baobing Fan, Difei Zhang, Meijing Li, Wenkai Zhong, Zhaomiyi Zeng, Lei Ying, Fei Huang, Yong Cao
Sci. China Chem., 2019, 6, 746-752
有机太阳电池可实现柔性、便携式、多功能化的应用,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有机半导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有机光吸收活性层材料的分子设计,以及给体-受体组合的吸收光谱、分子轨道能级、共混薄膜形貌等因素对平衡器件的光伏参数、实现高能量转换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可与高效非富勒烯电子受体匹配的聚合物电子给体的种类较为有限,亟需发展更多、更高效的电子给体材料体系。本文中,黄飞和应磊教授等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酰亚胺功能化苯并三唑(TzBI)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P2F-EHp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BTPTT-4F(或称为Y6)结合,在吸收互补和能级匹配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薄膜形貌精细优化,实现了超过16%的能量转换效率,这是同期文献报道中单节有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记录,展示了TzBI类聚合物的巨大应用潜力。该工作对有机光伏材料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应磊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在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共1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3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广东省杰青等项目,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
黄飞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化学》编委。长期从事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在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太阳电池材料及器件等,特别在新型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界面材料、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等方面做了系列创新工作。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在科技部973项目“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中担任首席科学家, 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得过2011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K. Doolittle Award、2015年教育部首届青年科学奖,参与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5)以及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3)等。
【扩展阅读】
《中国科学》杂志社7篇论文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